8日一早,在廣東中山的一處加油站,5名因熱愛摩托車而結緣的“摩友”已整裝待發。盡管彼此的家鄉相距甚遠,但他們決定結伴騎行至貴州遵義,再各自完成回家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1月8日,廣東中山,5名來自貴州等地的摩托車騎手正在等待加油。我們視頻截圖
“難得的機會”
如果把時間推回到幾年前,這或許會是“摩托大軍”中一個極小的單元——來自貴州和四川的吳華佳、胡大哥、健哥、阿華和沫沫組成5人小隊,結伴踏上千里返鄉路。他們都在廣東務工,因為對摩托車的共同愛好而相識。
上世紀80年代初,隨著廣東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,數以千萬計的外來工奔赴珠三角打工,屢屢推高春運發送人數。“一票難求”之下,他們中的許多人開始三五成群,相約騎摩托車返回廣西、貴州、云南、重慶等地,最終匯成了浩浩蕩蕩的“摩托大軍”。據統計,2014年春運,“摩托大軍”一度逼近60萬人。
而如今,隨著高鐵專列網不斷織密,持續經年的“摩托大軍”正在逐漸消失。盡管如此,這一次,五位“摩友”還是決定騎摩托車返鄉。
胡大哥今年47歲,是一行人中的“老大哥”。他從1994年開始跑“摩的”,一跑就是七八年,有時候一年騎回家七八次,“我對摩托車是愛到骨子里去了,等騎不動就不騎了。但我騎了這么多年,一下子放下還是舍不得。”
26歲的女騎手沫沫是“車隊”的領隊,盡管2019年才開始接觸摩托車,但熱愛匪淺。在她看來,“騎摩托車跑長途”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,“平時工作忙,我們也就是在中山市內跑一跑,這次騎到遵義后,我還要獨自騎五百多公里才能到家。”
吳華佳今年32歲,早在2014年,就成為“摩托大軍”的一員。然而,一次意外打斷了“慣例”。2018年1月,獨自騎摩托返鄉的他遭遇事故,手部骨折,在醫院住了二十多天,身體里至今還留有三個鋼板。自此,他再也沒有騎行回家。
這次有人同行,吳華佳決定重溫一下那種滿懷期待的顛簸,“我們不趕路,不著急,邊騎邊玩,安全第一。”不過,吸取之前的教訓,這一次,他準備了充足的護具。
“迷你車隊”,出發!
1月8日上午10點,五名“摩友”來到廣東中山的一家加油站。給摩托車加滿了油,“迷你車隊”整裝待發。
摩托車隊整裝待發。我們視頻截圖
每名隊員都帶了不少行李,摩托車后面的箱子裝不下,就把剩下的大包小包用繩子固定在車架上。除了給家人帶的禮物,沫沫還備好了加絨的帽子手套、保暖內衣等,“路上容易變天,而且我老家四川也比較冷,所以我要多帶點御寒的衣物。”
按照沫沫設計好的返鄉路線,一行人第一天計劃騎行六百公里左右,8日晚上10點左右抵達廣西桂林平樂縣,結束第一天的騎行。此后,每一天的路程都在五六百公里上下,其間每騎二百公里左右,就停下來吃飯。第三天抵達貴州梵凈山之后,在當地游玩半天,之后騎行到吳華佳的老家遵義市綏陽縣。至此,“車隊”解散,其他隊員各自騎行回家。
沫沫介紹道,排量最小的摩托車排在“車隊”的第一位,這樣可以控制整支車隊的行進速度,也避免排量最小的摩托車跟丟。考慮到路上可能會出現扎胎等緊急情況,她還讓“摩友”們帶上了充足的修理工具。
太陽越升越高,20℃左右的氣溫,很適合騎摩托車。“迷你車隊”出發了,他們有條不紊地駛向遠方,那里是家的方向。